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不断加剧,“进城看美术馆”已经成为很多人文化生活的现实反映。在全国数千家博物馆中,齐鲁山东省博物馆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诚信创新,推动专业发展,成为世界文化博物馆的“领头羊”之一。 10月11日,海泰文化谱新篇章“回归家乡,看发展”,山东网红之旅参观山东省博物馆,体验一场超越时空的沉浸式对话,感受历史脉搏与现代思潮的交织与共鸣。创新:以科技为动力,让历史看得见、摸得着。数字技术的使用对于“利用”文化产品和“激活”展览至关重要。穿上y戴上我们的虚拟现实眼镜,沉浸在虚拟的水下冒险中,随着《海错图》和《山海经》的节奏与海洋生物一起跳舞。去敦煌的城市漫步,近距离欣赏古老的石窟和美丽的壁画……“当你身处其中,是一种非常震撼的感觉。”网红感叹:“当你看到古老的石窟和美丽的壁画真实地展现在眼前时,你的文化自豪感瞬间达到顶峰。”通过数字智能的赋能,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将从静态的展示空间转变为动态的文化体验场所,以更丰富、更生动的方式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并不是山东省博物馆第一次掀起“数字热潮”。据山东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延昌介绍,从2014年开始,山东省博物馆就开始了运用3D建模、3D自动成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分阶段推进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工程。目前,山东省博物馆已推出“海泰日清——山东历史文化展”、“三千精品——中国海鲜展”等40多个数字化展览,并正在建设完善的网上展览系统。其中,“海泰日清——山东省历史文化展”荣获中国博物馆界的“奥斯卡”,即“第二十一届(2023年)国家博物馆重大展览推荐”优秀奖。此外,山东省博物馆引入计算机图像识别和AR增强现实技术推出了智能导航系统。观众可以通过浏览器等移动设备观看展览的虚拟动画演示,通过自动地垫打造智能展览体验经与虚实互动。 “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文化+科技’的惠民理念,让所有参观者都能在博物馆里身临其境地体验,享受文化的滋养。”刘彦昌说。变革:文创发力,解锁文物“新价值”。拎着一件“文物”,放进嘴里带回家是什么感觉? “除了参观博物馆,我还想买文创产品!”不少参观山东省博物馆的游客表示,登记后,他们肯定想复原“同样的文物”。一些游客专门来购买文创产品。 “绿博文创”近年来销量爆发。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深入挖掘珍贵文物资源,如鸭丑月、兽形红陶罐等。通过“cr“创意设计+品牌管理+知识产权联名”,将古代文物以全新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实现文物价值的现代表达。截至2024年底,“鲁博文创”精心开发了涵盖家居生活、日常办公、旅行礼品、服装、餐饮、食品等11个品类的9大系列产品,共计1700余款产品。2024年,销售量 “鲁博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将突破1800万元,整个文化创意体系将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惊人发展。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参与,山东省博物馆逐渐淡化“冷漠”印象,不断拉近与公众的距离。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剧本杀产品也入馆了。案例实验室 元始神探夏洛克 福尔摩斯沉浸式主题展览山东省博物馆以线上线下互动游戏、真人街头修缮、20个互动设备和NPC角色扮演游戏营造出沉浸式、多维度的考察空间,让参观者仿佛穿越回柯南道尔笔下的维多利亚时代。 “通过深入挖掘馆藏文物内涵,优化服务提供方式,推动文创产品体系更新重复,不断拓展社会合作范围,全面推动文创公共服务和工作发展,构建深度融入会展体验的公共服务生态矩阵。”山东省工作人员表示。 博物馆。赋能:跨界融合,构建齐鲁文化知识产权新生态。山东省邪教规模庞大乌拉尔遗迹和精彩文化。齐鲁文明、海台文化源远流长。 “山东博物馆不仅要解密本馆的文物,还要考虑从具有山东和齐鲁文化特色的藏品资源中创造山东自己的知识产权。”刘延昌说。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去一座城市寻找美术馆,或者参观完美术馆后爱上一座城市。山东省力图通过夜间活动、文创市场、沉浸式演出等形式大幅拓展博物馆的功能边界,让文化机构和博物馆空间不仅成为旅游景点,而且成为城市生活新节点、新消费点。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夏季全国博物馆参观人数将达到3.04亿人次,比夏季增加796万人次。2024年,比上年增长2.6%,创历史新高。其中,山东省旅客发送量2483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二。近年来,山东省博物馆不断用创新的治愈理念、教育模式和文化表现形式,在新时代高涨的文化浪潮中寻找传统文化与美好生活的“最大公约数”。正如刘延昌先生所言,山东省博物馆将在强化数字智能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探索创新,用科技拓展文物和文化的边界,为公众提供更多精彩的文化体验,为我国古代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继续做出贡献。来源:路网 首席记者:李海静 摄影记者:张超 孟浩天 设计师: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