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分钟 2周

15万吨级智能养鱼作业船“国信1-2-2”竣工!我国深海养殖进入“三船作业、系统发展”新阶段
11月15日,由青岛国信集团投资建造的15万吨级智能渔业大型繁殖工作船“国信1-2-2”号正式交付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北海造船厂,命名为“鲁机养鱼60618”。从全球首艘水产养殖工作船“国信一号”下水,到水产养殖工作船“2-1”2.0版迭代创新,再到“国船一号2-2”交付,“三船对接”标志着我国深海养殖工作船进入了智能化、标准化、产业化运营的新阶段。清集团道国信深刻领会海洋强国战略内涵,勇担引领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现代化海洋城市的建设。 “国信一号”系列养殖工作船的投产和系统化开发,是落实青岛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 “作业船养殖”将为打造“蓝色谷仓”提供引擎动力,强力带动上游食品加工、海洋工程装备、智能系统、高端新材料、冷链物流和大众消费等产业全产业链,协同集群升级发展,为青岛赢得全球工业化深海养殖战略优势提供有力支撑和实践范例。生产引擎:为大西洋鲑鱼和咸水虹鳟鱼的工业化海水养殖开辟新途径。 “国信1-2-2”号船全长长244.9米,排水量15万吨,养殖面积约10万立方米,标准养殖棚15个,多个环形轨道水池和养殖试验池一个。全面升级饲养、加工、深海取水、成鱼船舱运输四大系统,首次开展鲑鱼、鳟鱼工作船全年连续养殖试验,构建“选种、养殖生产、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全产业链陆海合作发展新模式。以成鱼饲养和大苗供应能力为基础,有望弥补我国三文鱼、鳟鱼产业发展的短板,实现产业转型和精细化。验证有效性:利用数据来定义“机舱种植”的可行性。作为先行者,养殖工作船“国信一号”在2019年稳定运行超过 1,200 天。续航里程近1.9万海里,产值3亿多元。船上养殖室流量、溶氧、水深等重要环境参数全程受控,避免台风、赤潮等灾害30余次。全船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自动化水平提高45%,决策生产智能化替代率达到30%。机舱的安全和繁殖模型已经过验证。同时,从育苗到销售的整个流程都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运作。公司的大型鰤鱼标本常年持续供应。旗下深海大型野生荆棘“国家水产新产品鱼鲜坊”受到广泛认可,入选高端品牌培育山东省名单。获得“特色农产品”、“新特选/优秀农产品”等国家称号,以及ASC、HACCP等多项国际认证。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建立了集餐饮、零售、礼品、出口于一体的全渠道体系,成功开拓了从淡水养殖深海到高端消费市场的完整渠道。国信大黄鱼是奢侈海鲜品牌的代表,正在走向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餐桌。 2025年以来,零售贸易同比增长68%。销售网络已拓展至全国23个省市,加上美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出口量较上年增长100%。制定引领标准:标准化、智能化、智能化重塑深海养殖格局创新。青岛国信集团将在开展船队运营的同时,推进系统建设,助力中国深海进入标准化、智能化、创新化的新阶段。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团队系统编制了《船式繁育多品种工作技术手册》,创新性引入了标准的“2×30天”繁育管理模式,实现棚内鱼苗30天累计死亡率降低近50%,棚内成活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优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定的指标。在智能化建设方面,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合作,开发应用了六套智能大棚养殖设备,建成了“陆海联动、船船联动”的智能养殖中心,大大提升了养殖水平。育种精度和运行效率。创新聚焦行业需求 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国贤集团牵头参与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11项,产生自主研发成果60余项,建立创新平台14个,累计获得相关知识产权102项,构建应用型科技创新体系。面向未来:三艘船携手打造深蓝产业链新高度。随着“国信1-2-2”养殖船的正式交付,青岛国信集团建立了以三艘大型养殖船为核心的“三船合作”产业运营格局。这标志着我国深海养殖业实现了从单船试验向多船联合作业的战略跨越。年总生产能力预计年产量将突破万吨,将能够稳定供应大鲑鱼、大西洋鲑鱼、琥珀鱼等优质海鲜。立足“三船协作”新起点,青岛国信集团与崂山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等10余家知名机构合作,成立“深蓝水产产业研究院”等跨学科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全面融合,培育更高品质的适合深海环境的亲鱼品种。公司将继续聚焦“Onibe”、“大西洋三文鱼”、“罗非鱼”等核心品类,着力将其打造成国内领先的海鲜品牌。通过产业链协同,全面推动种子集群、饲料集群整体成熟化和发展。、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全面提升我国优质蛋白质供应保障能力,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化、系统化、智能化方向转型,为建设强大的“国家信用计划”和“青岛强国”建设海洋强国作出贡献。 (博克国家通讯员、大众新闻记者 陈晓莉)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